从实验室走向矿井:CMS1-75数字化钻机的性能展示与应用前景分析


发布时间:

2025-09-28

作者:

来源:

引言:新技术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工业性试验

任何矿山装备的价值,最终都需在井下复杂环境中验证。数字化多参数液压履带钻机CMS1 - 7500/75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性应用,经历了严格的性能测试与场景适配。本文通过实验室数据与现场应用案例,全面解析其技术成熟度与实际价值。

实验室测试:核心性能的“极限验证”

芯片钻杆识别可靠性测试

在模拟井下粉尘、振动、电磁干扰的环境舱中,对RFID芯片钻杆进行了1000次静态与动态读取试验,结果如下:

结论:芯片钻杆在井下典型环境中可稳定工作,动态识别成功率满足实际作业需求。
 

动力系统性能测试

在液压试验台上,对回转机构与给进装置进行了满负荷测试:

额定转矩7500 N·m:持续运行2小时,马达温升≤45℃,液压油污染度等级NAS 8级(优于行业标准的NAS 9级);

推进力210 kN:在模拟硬岩阻力下,推进行程850 mm无卡顿,位置控制精度±2 mm(满足钻孔垂直度要求);

噪声控制:在半消声室测试,操作点声压级95 dB(A),符合GB/T 25641 - 2010《煤矿机电设备噪声限值》要求。

现场应用案例:山西某矿600米深孔钻探

试验背景

该矿为高瓦斯矿井,需施工3个直径200 mm、深度600米的瓦斯抽采孔,地层以砂岩(f = 6 - 8)与煤层(f = 2 - 3)互层为主,传统钻机存在效率低(平均日进尺80米)与数据不准(人工记录误差±5%)问题。

应用过程与关键数据

CMS1 - 7500/75在试验中展现了三大优势:

煤岩层识别:通过振动与扭矩数据,系统自动划分岩性界面,与取芯结果对比,识别准确率达92%,为后续钻进参数调整提供依据;

安全监测:钻探至520米处,瓦斯压力无线测定仪显示压力突升至0.8 MPa(阈值0.6 MPa),系统立即触发预警,停机后采取降压措施,避免瓦斯超限;

效率提升:单孔平均施工时间4.5天,日进尺达133米,较传统钻机提升66%;钻孔垂直度误差≤0.5°/100 m,满足抽采孔设计要求。

操作人员反馈

“最直观的变化是不用频繁跑现场记录数据了,系统自动显示深度和岩性,我们只需关注参数曲线是否正常。遇到卡钻时,振动传感器会提前报警,比人工判断快得多。”——该矿钻探队队长

应用前景:从“单机应用”到“矿山互联”

CMS1 - 7500/75的测试结果验证了其技术可行性,未来可向三个方向拓展:

多机协同:多台钻机数据接入矿山管理平台,实现钻探任务智能分配(如“钻机A优先处理高瓦斯区域钻孔”);

远程操控:基于5G传输,可在地面控制中心远程操作井下钻机,减少井下作业人员;

数字孪生:结合钻孔数据与地质模型,构建矿井三维可视化系统,辅助开采规划。

结语: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的跨越

实验室的精准数据与现场的稳定表现,共同证明CMS1 - 7500/75不仅是“技术概念”,更是“可用、好用、耐用”的工业装备。对于矿山企业而言,选择经过充分验证的数字化装备,是降低转型风险、快速实现价值的最优路径。随着矿业智能化加速,这类“会感知、能思考”的钻机将成为矿山安全生产的“标配”。

注:本文测试数据来自益矿科技实验室

关键词: